谋划“十四五”谱写新篇章·文化篇|“文旅圈”扩容 幸福感“加码”
2021-03-02 08:56:43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梁昕 |          浏览量:4809

“今天热闹又喜庆,我妈特别高兴,她说子孙赶上好时代。”在2021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上,夏塘镇103岁老人谢青南的儿子转述了百岁母亲现场感受的心声。现场享受了这份惠民文化“大餐”的大叔大妈们也高兴地称赞:“现在,咱也过足文化瘾了,欢歌唱起来、广场舞跳起来,身体棒了,心情也好了,精气神也更足了!”

“十三五”以来,耒阳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文化强市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把丰富群众文化内涵作为提升幸福指数的突破口,充分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让文化增添城市活力,凸显生活魅力,催生发展动力,以文化品质的提升,持续为百姓幸福“加码”,促使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如今,耒阳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样,特色文化品牌异彩纷呈,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大惠民——家门口建起15分钟“文化圈”

蔚蓝的天空下,漫步在城区的沿江风光带,鹿岐峰山峦叠翠,逶迤南来的耒水就像一条蓝色的飘带绕城而过。由北而南,千年学府耒阳一中、环绣楼、24小时图书馆、蔡伦纪念园、南(北)正街、张飞广场等多个文化标志性建筑屹立,城区市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并参与多种文化服务功能。

这只是耒阳人家门口15分钟“文化圈”的一隅。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市文体广旅局局长张仁芳介绍,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耒阳市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动市(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全市321个行政村均设置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构建了以“欢乐潇湘·激情耒阳”活动为主线的“经常化”的群众文化大餐,以走近基层、贴近群众为主线的“创新化”的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线的“常态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以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为主线的“规范化”的文化市场服务。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推进,磨形窑、凌云塔、伍若兰故居等7处文物点新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个,非遗传承基地8个,文化馆11个,非遗展示中心1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纪念馆3个,文化站30个,村活动中心321个,农家书屋622个。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2.99平方米。2017年耒阳市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2019年名列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同时,广电事业快速发展、覆盖面迅速扩大,构建了市、乡、村三级公共广播应急服务网络,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广播“村村响”;抓实抓好“户户通”工程的建设,彻底解决了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农民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影下乡惠及千家万户,2019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1876场次,观影人次达80余万人次……如今,从市到乡,从城到村,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为民所用。

最强音——奏响新时代文旅融合大合唱

热情的耒水之畔永远不缺“诗与远方”的故事——

代表全省高端水平的盛会——2019湖南“春旅节”上,争论不休的耒阳“十大名菜”有了权威定论;“井冈山会师出发地”的红色故事由此传唱千里;三千户外健身爱好者顺利登上竹海峰顶,发出了“湖南最适合户外健身4A景区”的最强音;湘剧经典的折子戏,唱醒了小圩村沉睡已久的古村落……

激荡全国顶级智慧的全国油茶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288名国内顶尖行业专家带来油茶产业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一时火花无限;“耒阳油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46项油茶科技成果及产品专利,更是让八方之宾眼前一亮;16家油茶产业链上企业入驻耒阳经济开发区, 15亿元签约项目合同资金,见证了耒阳油茶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星光点点,汇成满目星辰。每承办一场高端水平的盛会,每盘活一项历史底蕴深厚的资源,每绘一张深耕文旅产业的蓝图,耒阳给本土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在给全国人民带来惊喜!

随着经济大发展、消费新升级,发展文旅产业已经成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十三五”期间,耒阳致力于品牌的塑造和宣传、厚重文化的挖掘与传播,耒阳“文旅圈”逐步扩容,为文旅存量资产带来增量价值。当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南岳机场、武广高铁、京广铁路、G107、京珠高速与耒水航道为依托的耒阳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打造了四星级旅游酒店2 家,拥有风光旅行社、中铁旅行社等30 家旅行社服务网店,全市有国家4A 级旅游景区1 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了6000人,权威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7 亿元。同时,耒阳加大地理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形成一批标识清晰、特色鲜明、市场叫座的地理文化产品,不断提升耒阳地标形象和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让文旅资源与产业经济在“联姻”中共赴“诗和远方”。

新活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东方欲晓 晨曦初露,清静的城市随着健身乐符开始涌动起来,公园广场、小区空地到处人头攒动,和着轻快的节拍,男女老少都动了起来,跑步、打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舞……在千年古县耒阳这片热土上,文体事业多姿多彩,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十三五”期间,耒阳紧紧围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着力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积极稳妥地引导体育产业发展以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这三条主线,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全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五年来,共承办上级体育比赛20多次,其中省级以上比赛9次。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口达30%,城乡居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70%。按照“一市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工作要求,创建了8个体育特色传统学校和举重、摔跤、跆拳道、游泳、田径、网球等6个衡阳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十三五”期间,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50多次,每年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20余次,每年承办省级以上赛事1-2次,尤其是2018年承办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好评。青少年比赛在全国、省级大赛多次荣获前三名的好成绩,每年向上输送运动员20余名,耒阳籍运动员邓丽娟在第十八届亚运会攀岩女子速度接力赛荣获银牌,在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女子速度项目荣获金牌。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协会25个,各协会、俱乐部(队、站、点)共有会员约50000人,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人左右,全市共有篮球场765个,门球场30个,400米田径场6个,游泳馆3个,体育活动室850个,健身房28个,羽毛球馆4个,体育馆3个,城区户外健身公园(广场)2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2平方米。2019年年经营总收入4亿元以上,创利税近亿元,安置就业4000人以上。体育产业已成为耒阳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全民健身、竞技体育、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一项项的佳绩,一次次的突破,充分反映了耒阳文体事业的发展进步。耒阳文体精神,也将点燃全市人民参与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激情,继续谱写“十四五”耒阳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让文化的营养持续为百姓幸福“加码”。(记者  赵娟)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要闻
综合
专题
我要报料

  下载APP